历久弥新!广州的格局和使命
立足于大湾区整合,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让老城市迸发出新活力,广州正在进行一场新的出发。
有史以来,广州都积极拥抱以商业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汉代便有了出洋贸易,唐宋时期更是通达各国。改革开放以来,得风气之先,广州市场发育充分,产业体系齐全,综合经济实力雄厚。
基于千年商都的商贸底蕴与扎实的实体产业优势,广州这座城市给人一种“老派”的感觉。如今,国际经济形势在变,国内产业结构在变,工业制造业兴衰沉浮,市场需求也随之而变。这些新的变化,无论是给一座城市,还是给企业,带来的都是一场全新的考验。
对冲发展的压力,创新是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广州有很多创新型企业已触到了世界最前沿,亟需更多资本的照顾。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传统企业,期待与创新技术深度结合,锐意转型升级,他们需要接轨国际,获得更前沿的经验。
广州这座老城,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也一再表明,它顽强、灵活,有能力自我更新、自我改造。
立足湾区,融入全球
在长达40年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里,广州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现代化商业社会转轨,在低调中难掩光芒。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程加快,广州又一次迎来了提升开放水平的重大历史机遇。
传统制造业与新型制造业相融合的前提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包括金融、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大湾区内任何一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都不够全面。
2017年,广州金融、信息、科技等3个高附加值行业占GDP比重17%,远低于北京的38.1%、上海的28%。总的来看,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仍需加快,新兴产业还未挑起大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不可否认,广州金融资产的积聚和高端服务业的整体质量不如北京和上海。但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大机遇,倒逼自身必须正视老城市的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环境下,如果我们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个国际平台,这个平台内部的规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么对我们参与国际竞争非常有利。反过来说,让粤港澳参与国际竞争,也符合珠三角产业升级的要求,有利于引入更优质的资本。”他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就是要减少资源浪费。
以金融业为例,城市产业与金融之间的关系如同鱼水。长期以来,香港稳居亚洲金融中心宝座,却在2016年出现了下滑趋势,2017年香港虽经全力反击重回亚洲第一的位置,但金融发展却持续面临着困境—香港的实业基础十分薄弱。此时,与内地经济相融合是保持香港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毕竟,贸易融资是以实体的交易为基础,并不是单纯的“钱生钱”游戏,广州拥有着完备的实体产业支撑。与此同时,地租成本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的成本已经非常高,这对广州的现代服务业必然会有着“溢出效应”。
自贸区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制度创新的高地,它的本质就是物流和钱流跨境的自由流动。这让广州有机会走颠覆式创新的道路,带来更高水平的开放。南沙自贸区的租赁融资业就是广州在现代服务业突围的最佳例证—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三,仅次于天津和上海。
一直以来,爱尔兰凭借税收政策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租赁市场和航空金融中心。但当前全球航空市场的发展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据有关机构预测,亚太地区的机队规模在未来20年增幅将近3倍,其中45%的新增飞机数量将来自中国大陆地区。
鉴于香港的税务优势,南沙联动香港,首次打通了内地与香港在航空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渠道。在这个模式下,租赁商可享受香港融资优势及飞机租赁新税收优惠,提高了湾区国际航空市场的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显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的雏形,也是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阶段的必然产物。广州作为湾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必须要在高端服务业上焕新,才能在湾区突围,在全球突围。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这是中央赋予广州这座千年老城的新使命。
传统产业和新活力
城市如同人一样,体现出了各不相同的气质和性格。选择了一个城市,不仅选择了它提供的机会,也选择了它的气质和它所提供的服务。尽管目前广州面临着城市发展的某些挑战,但实际上相对其他城市,广州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众多的精英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打拼,书写着广州乃至中国创新创业的“广州故事”。
1994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的张小龙来到广州,彼时的广州已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互联网创新高地。这一年的张小龙,一定不会想到,十几年之后在天河闹市的遗世独立之地,他将微信做得极致,改变了10亿人的沟通方式与生活方式。一年之后,丁磊也来到广州,成为一名广漂。随后1997年,网易在广州诞生。
2008年,沈亚和另一位合伙人也来到了广州,他们居于青砖素瓦的珠江边畔,创办了一家叫作唯品会的电商。三年后,唯品会上市。在风云诡谲的电商江湖,其实江浙沪一带创业氛围最好,而唯品会却在广州逆袭,不断壮大。
2018年8月,一个广州人都印象不深的广州企业,突然间闯进了“世界500强”。雪松控股位于俗称“西塔”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矗立在珠江北岸。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大宗商品行业造成重创,雪松领先的交易模式伺机填补大批企业倒闭后的市场空白。雪松挑选广州作为总部,就是因为广州拥有全球空港海港各种各样的枢纽,能为供应链作基础。雪松掌门人张劲说,广州是雪松的“福地”。
今年年初,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上发言表示,以广汽集团为例,提出制造业自身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人才引领作用。
作为老一代的汽车人,他亲身经历了广州的造车梦。如今,广州汽车不仅在合资合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广州本土汽车产业只有逐步提升自身的研究和创新水平才能真正抢占价值链高端,曾庆洪早有这个认知。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的企业家风范,正如广州这座城市的气质,低调,沉稳,坚韧。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效应,越发明显。这些年,世界500强企业爆发了对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投资潮。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纷纷在广州落户,包括富士康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思科(广州)智慧城、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等等。其中,富士康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历经数轮成长周期的洗礼,城市经济发展的主题及企业和项目的成长路径,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想。企业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不断适应、顺势前行,而新一代企业家也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鸣鼓而起,走上另一条更具技术色彩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篇幅很大,也很细致,“科技”一词出现次数高达74次。在这个角逐全球的新阶段,广州的传统老牌制造企业整顿旗鼓,逐步在科技上发力,互联网新贵则本身就靠科技傍身,迸发出巨大的动能。
20世纪90年代来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家,以勇猛和胆识见长。相比之下,如今活跃在广州的港澳青年人大多拥有可观的学历水平和不俗的国际视野,这让他们在更早的年纪便具有前瞻性—选择广州,就是选择了这里的市场和投资机会。从城市的角度来看,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为广州带来了闻名全球的港澳服务和技术。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广州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不断地提高,传统产业的革新与新产业的新活力将比翼齐飞。
提升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
过去,世景变迁的幅度之大往往让人恍若隔世。市场的大闸被小心翼翼地打开,1957年举办的首届广交会,就像水流慢慢渗透广州。改革开放40年来,从未中断过的广交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展”,也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和标志。
毗邻港澳的特殊位置,天然的吸引禀赋,不仅给广州带来了广交会,还吸引了大批制造业资本,“前店后厂”—即港澳在前,珠三角在后。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了两地的互补优势,通过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政策,在珠三角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全球生产能力最强大的制造业地带,带领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关于与港澳商贸往来、企业合作的故事贯穿在整部广州的城市发展史中。
中国的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土地价格、环境压力都在上升,产业必须顺应趋势求“新”,才能生存和壮大。尤其进入新时代,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区域和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而湾区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核心区域,其“系统重要性更加体现”。粤港澳大湾区,前所未有地更加需要成为一体。
于广州而言,“老”是“新”的资源,在顺应大国市场变迁中,制造业产业优势能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的传统企业老板相比,新一代中小企业企业掌门人真正具有了全球性眼光,懂得跟随国家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去经营企业。
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深耕焊接工艺十载,现在国内汽车行业高端自动化制造装备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在明珞的研发测试车间,有世界首创的“机床化”机器人生产线。
在明珞董事长姚维兵看来,核心技术就是公司的“城墙”,当你有核心技术的时候,就算是面对贸易战,也能逃脱价格竞争的死亡陷阱。而他的这种核心技术来自全球产品的整合,“用全球已有的资源来去创造一个新的产品,才是最有价值的。”
2018年十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来到了明珞汽车装备,肯定了他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创新创造离不开中小企业,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在广州,这样一直尝试通过产业升级,在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不断攀登高附加值环节的中小企业还有很多。在技术更迭的过程中,广州的传统制造业正向全球创新产业赛道加速奔跑,最大限度地捍卫实体经济,推动优势中小企业裂变式创新发展,顺应全球宏观趋势的转变。
巩固发挥好新老优势,抓住用好重大历史机遇,政府堪称创新创业的忠实“拥趸”:广州坚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加快发展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深入实施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行动计划,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但吸引创新要素,依然要靠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提升。2018年,围绕“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出新出彩”要求,广州制定出台了《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将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
2019年,广州又出台《广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聚焦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环节,提出打造1个全国领先的“智慧政务”平台、争创2个走在前列的国家级试点示范区域、推进10大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攻坚工程,共涵盖43条任务举措。
目前,全球各大国际化城市以及国内的国内一线城市,在争夺优质要素上,所有人都不遗余力。因此,对广州来说,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让老城市迸发新活力,营商化境的不断优化提升,是这座国际大都市最关键的凭借。
珠江水长,一路向前。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杨露 yl@nfcmag.com
编辑 | 谭保罗 tdb@nfcmag.com
排版 | GINNY 、实习生许悦娇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支持,或移步下方点赞。
热文推荐
快递到家,享受最佳阅读体验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觉得文章好,点赞一个呗